王温主任首次敞开心扉,说出心里话 —我为什么要重修道虎壁村的老宅子
文章作者:坤道堂道虎壁王氏妇科中医馆 发布日期:2023-04-10 10:21:29阅读量:0次
我们道虎壁王氏女科,始于八百年前的宋金年间,最初并不在平遥,而是在山西省会太原的晋祠附近,后来迁居到平遥的免交沟。
到了明朝,十一世祖王景刚携两个侄子,从免交沟来到了平遥城外的“道虎壁村”,然后就世代定居于此,行医于乡里,至今已二十九代。这也是我们王氏女科,全称是“道虎壁王氏女科”的缘由,很多人还问我,“道虎壁”是什么意思,“道虎壁”实际上就是一个村子的名字。我们山西有两个村挺有名的,一个是杏花村,因为汾酒而名扬天下,再一个就是“道虎壁村”,因王氏中医女科而声名远播。我从小就生在道虎壁村的这个老宅子里,由于我是长子长孙,四岁时,在这个院子里,祖父王裕普亲自带着我认药材,背汤头歌,东厢房就是祖父行医的地方——老广济堂,我经常在祖父旁边,看祖父如何给人把脉看病开方抓药,当然,我不能白看,还要认认真真一笔一划的抄写祖父开的方子……现在回想起来,历历在目,仿佛就在昨天,而我如今也六十多岁了,也是做爷爷的人了,时间过的太快,“子在川上曰,逝者如斯夫”,如是也……后来,我以“特殊人才”引进到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任妇科主任,退休后就定居在太原。我的弟弟们也离开老村子,到了县城的楼房里,妹妹们也嫁到了省城太原,父母也搬到了离公路更近、交通更为便利的道虎壁新村,而属于明清建筑的道虎壁老村的老宅子,就租给了别人去住。我个人觉得,中医和西医不一样,中医的教育模式也应该有所调整,我并不是反对院校教育,我儿子王振兴也是山西省中医学院毕业的,但是中医除了院校教育,还需要这种家传教2015年,因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属的一个机构,要到平遥拍摄道虎壁王氏女科,我回到了道虎壁老村,看到祖宅年久失修,有些破败不堪。陪同我一起的一个弟子,看到此情此景,就说了一句:这是近现代道虎壁王氏女科的根基所在,发祥之地,应该好好修一下。我心头一动,是啊,我们是“道虎壁王氏女科”,道虎壁村里这座老宅就是我们的根儿,我爷爷,我父亲,还有我,都生于斯,长于斯,从这里走出来的王氏女科后人,如今开枝散叶,从事中医女科工作的,多达三十多个,真正是近现代道虎壁王氏女科的发祥之地,中兴之地。我们长大了,都离开了这个老宅,都发展得很好,可是老宅子却在枯萎,这可是道虎壁王氏女科的标志性建筑。我当时就决定要重修祖宅,修好后,作为道虎壁王氏女科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。经过一年的准备,2016年开始动工,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,接近尾声,马上就要竣工了。在这一年里,我把大半辈子的积蓄几乎都投了进去,不少人都说我应该留一点给子女,我觉得留给他们钱,可能更多的是吃了喝了,但是我把重修的祖宅留给他们,那将是一个传承的责任,一个精神上的财富,是八百多年的道虎壁王氏女科沉甸甸的历史,让他们始终牢记自己是道虎壁王氏女科的传人,要把它发扬光大,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。祖宅重修中,最重要的就是“老广济堂”的复原,我为了力求恢复原貌,经常跑到平遥的老村子里,搜罗老的药柜子,晚清或民国的,还有药捻子,药秤子……。请的人,都是给五台山,晋祠,乔家大院修过的有经验的古建筑队伍来施工的。老宅子重修后,村子里的老人,都来看看,都说我做了个好事儿,都说我去了省城这么多年,没有忘记自己的根,都给我竖大拇指,我的心里暖暖的。尤其是我的姑姑王仙娥,听说后,专门回老宅子望了望,因为姑姑也出生在这里,长在这里,也是从这个老宅子嫁到现在的夫家。姑姑很感动,打电话跟我说,说我做了一件大好事儿,说很多人都想修,包括我父亲也想修,但最终还是我把它给实现了。这个时候,我突然觉得重修这个祖宅,不只是为我个人,而是我们整个道虎壁王氏女科的传人,尤其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如今已经是三十多个的传人们,这是我们永远的根,永远的图腾。平遥古城,作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,共有四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我们道虎壁王氏女科很荣幸成为其中一个,另外三个分别是:平遥推光漆,平遥牛肉,平遥纱阁戏人。所以,我把这个老宅子修好,不仅仅是我王氏女科的事儿,也是我作为一个平遥人,为平遥古城尽了自己的一份力。这一年多来,我数不清多少次,往返于太原和平遥道虎壁村,但是辛苦没有白费,如今重修的工程基本算是完成了,就剩些边边角角的,收拾几天就大功告成了。庆祝是肯定的,但是我还有一个更大的心愿,还要继续把它完成!